教師考試申論熱點:文化“軟實力”是民族復興的“硬核武器”
熱點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教師考試角度解讀
[基本含義]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除了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的“硬實力”,也包括文化、 意識形態等無形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重要地位]
1.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通過國家凝聚力為經濟硬實力的發展奠定穩定的政治基礎,通過激勵作用為經濟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通過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2.鞏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國際地位。只有通過文化軟實力,國民的整體素質,整個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堅定社會主義的方向。3.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的文化歸屬感。同時,文化也為民族的創新創造提供精神動力、制度和資源支撐。4.實現文化繁榮興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歷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響深遠,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5.國際影響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參考對策]
1.中華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只有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華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認同度,才能更好促進民心相通、擴大中國的“朋友圈”。2.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要推進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構建以文化企業為主體、文化產品為載體、市場化運作的文化走出去新模式。同時,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搶占數字化、網絡化競爭制高點。3.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一方面,應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種方式運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另一方面,應高度重視文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新聞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一手抓新聞媒體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新聞信息內容建設,加快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責任編輯:李明)